如果你感覺自己很笨,那也許才是對的路──Work Smart其實只是一種事後諸葛的說法
剛入職場時,經常聽到人跟我說:
"Work Smart, Don't Work Hard."
每個人都嚮往那種聰明又優雅的成長方式,
不再繞遠路、不再瞎忙、不再撞牆。
但我發現,這種思維,
正在讓越來越多原本很努力的人,
過早放棄了原本其實走得不錯的路。
當你問他為什麼,他也只是回「我沒有才能。」
我覺得很可惜,所以想來分享幾個我自己的體悟:
▋不是不痛的,才叫做對的
這是一個追求效率的社會,於是很多人誤以為:
「如果我現在感覺到自己很笨、學不會、卡卡的,
那就是方法錯了,我應該去找一條更順的路。」
結果是什麼?
● 線上課程看一半就跳掉,一定是頻率不合
● 工具學一半,太難就覺得自己沒有慧根
● 策略執行一半,沒見效就懷疑自己方向錯
他們變成了一種狀態:
→ 「不感到自己Smart,我就不想Work」
但事實是:沒有笨過,哪來的聰明?
你覺得「笨」、覺得「卡」,
很可能正是你正在跨越一個有高度的門檻。
而這個檻,只要你想追求卓越,
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會碰上。
- - -
▋先有堅持、才能習慣
如果你去問成功的企業人士:
「你如何忍受工作上的辛苦?」
他們大概只會回答你:工作並不怎麼辛苦。
因為人,是一種善於"習慣"的生物
現代人覺得很痛苦的早上六點起床,
在你國中時,也就只是每天日常之一而已。
所以如果我們在面對任何事情時,
都能堅持用"笨一點的方式"去執行它
◎ 碰到難題不逃避,想辦法把它拆解成細小的題目
◎ 每一次嘗試完後,再回頭找更好的方法來優化
◎ 讓每一次失敗的經驗,累積成你專屬的 know-how
忍受這些方式帶來的辛苦、
直到它變成日常,你會發現:
一樣難度的事情,會變的越來越輕鬆
同時你承受壓力和痛苦的韌性,也會變強
而你就可以前往更高難度的課題、創造更多的價值
- - -
▋專業的護城河,都是在痛苦中築起來的
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,
其實,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有那麼勤奮:
● 他們不願意做辛苦又沒有立即回報的事
● 他們不會為了難題,花大量時間查資料、試錯、驗證
● 他們不會在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,回頭花時間打磨自己
所以,當你選擇了「即便痛苦也要堅持某件事」時,
你就在不知不覺間,創造了別人追不上的優勢。
時間在哪裡,成就就在哪裡。」
在這個想要什麼都能被立即滿足的時代,
耐心,才是能夠承受不穩定性與零回饋感的關鍵能力
- - -
▋用止損點來協助放棄、而非單純的感受
我知道有些人會害怕說:
「如果我剛好做了錯誤的選項呢?」
那也不是在你想放棄的時候放棄,
而是在一個"合理的時機點"退場。
有一次當我的公開班招生不理想時,
我有一度沮喪到想著直接關掉算了。
但我知道如果就那樣放棄,大概之後開課都會有心魔。
所以那時候,我給自己三次企劃的機會
如果報名人數沒有改變,那就全面退費。
但最後那三波的行銷拉來了十個學員左右,
最後兩個班打平、一個班小賺。
算上備課和行銷成本一定是虧的,但上完課之後,
但我很感謝我自己給了自己做最後一次努力的機會。
- - -
▋結語:真正的聰明,是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
請記得:
無論現在的自己有多狼狽、落後前面的人多少,
但只要你還在往前走,就已經贏過大多數人。
與其一直尋找哪條路走起來最輕鬆,
不如學會撐過那一段讓人想放棄的時候。
Work Smart,從來不是避免痛苦,
而是願意用更清晰的方式,走過必要的辛苦。